根據(jù)非音樂專業(yè)大學生文化層次雖然較高,但音樂素質差異較大,同時音樂公共選修課課時較少的實際情況,本教材編寫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目的。力求做到科學、實用、系統(tǒng),并突出人文因素。在體系與容量上做到既利于課內的正常教學,又便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后自學拓展。 內容與特點: 概述:從音樂美學和音樂審美的角度出發(fā),簡述音樂藝術和音樂審美的本質和特征,以提高學生對音樂審美實踐的整體性認識。 樂理基礎:包括讀譜、調式、音程、和弦、曲式、體裁等基礎知識,將知識點、技能訓練相結合,相互滲透,注重知識的基礎性和系統(tǒng)性,并適當安排思考與練習的內容,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和運用樂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歌唱基礎:將歌唱發(fā)聲的基礎知識、歌唱的藝術表現(xiàn)、三種唱法等知識與具體歌曲演唱分析、訓練相結合,歌曲的選編力求全面并適合大學生歌唱實踐的需要,讓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掌握歌唱表現(xiàn)的基礎知識和方法。 作品賞析:包括合唱作品、器樂作品、歌劇、舞劇、戲劇、曲藝和流行音樂,力求突出欣賞內容的基礎性,并適合大學生的音樂審美需求。注重欣賞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作品的完整性,體現(xiàn)欣賞內容的人文因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附錄:名詞解釋、中外樂器簡介、歌唱指揮基本圖式等,突出實用性。 以上各部分內容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相互有機結合,在教學或自學中可以靈活安排。如作品賞析中的部分歌曲亦可作為歌唱實踐的曲目,而歌唱基礎中的基礎知識亦是作品欣賞的有關內容。
概述 一、 音樂的藝術特征 (一)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 (二)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 (三)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四)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 二、 音樂的語言要素 三、 音樂的審美實踐 (一) 音樂創(chuàng)作 (二) 音樂表演 (三) 音樂欣賞 樂理基礎 一、 讀譜知識 (一) 樂譜怎樣表示音的高低 (二) 樂譜怎樣表示音的長短 (三) 樂譜怎樣表示音的強調 (四) 常用記號及術語 二、 調式 (一) 調式、音階、調、調號 (二) 民族調式 三、 音程 和弦 (一) 音程 (二) 和弦 四、 曲式 (一) 樂匯、樂節(jié)、樂句、樂段 (二) 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 (三) 回旋曲式、奏鳴曲式、變奏曲式 五、 體裁 (一) 聲樂作品的體裁 (二) 器樂作品的體裁 歌唱基礎 一、 歌唱發(fā)聲的基礎知識 (一) 歌唱的發(fā)聲器官 (二) 歌唱的姿勢 (三) 歌唱的呼吸 (四) 歌唱的發(fā)聲 (五) 歌唱的共鳴 (六) 歌唱的咬字吐字 (七) 嗓子的保健 二、 歌唱的藝術表現(xiàn) (一) 歌唱表演知識 (二) 歌唱表演的準備 (三) 歌唱的舞臺表現(xiàn) 三、 三種唱法簡述 (一) 美聲唱法 (二) 民族唱法 (三) 通俗唱法 四、 歌曲與演唱提示 作品賞析 一、 合唱作品 (一) 合唱基礎知識 (二) 中外合唱作品欣賞 二、 器樂作品 (一) 中國器樂作品 (二) 外國器樂作品 三、 歌劇、舞劇音樂 (一) 歌劇 (二) 舞劇 四、 戲曲、曲藝音樂 (一) 戲曲 (二) 曲藝 五、 流行音樂 (一) 美國早期流行音樂 (二) 爵士樂 (三) 鄉(xiāng)村音樂 (四) 搖滾樂 (五) 輕音樂 (六) 新世紀音樂 (七) 中國流行音樂 附錄 附錄一 名詞解釋 附錄二 中外樂器簡介 附錄三 歌唱指揮基本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