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是我國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或講民間的民俗民習、奇談異聞、或講世間萬物的奇異變幻、題材極為廣泛。作者蒲松齡一生科甲不利、生活清貧,對于當時的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創(chuàng)作的無數(shù)個看似荒誕的故事及藝術形象,有對社會的批判,也寄托了自己的孤憤心情。此書歷來被視為小說中的翹楚之作。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書香家庭,功名不顯。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弟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后屢試不中。71歲時才援例成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chuàng)作營養(yǎng),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xiàn)實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